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三顾茅庐真相:竟然是诸葛亮“下套”刘备

发布日期:2018-09-12

  《三国演义》是明初作家罗贯中写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因此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和正史有明显的差别。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关于这段“三顾茅庐”的记载很简洁,只有区区五个字“凡三往,乃见”。然而在史书《九州春秋》和《魏略》中记载的却是诸葛亮毛遂自荐。所以问题就来了,到底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呢?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所以可见确实是刘备拜访诸葛亮,但事实的真相却总是出乎意料。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这“三顾茅庐”的真相。

 

  首先小编给大家算个时间,刘备出生在公元161年,“三顾茅庐”发生在刘备屯兵新野之际,正是公元207年,这时的刘备已经46岁,此时的刘皇叔已经深得人心,算得上是个“老江湖”,而诸葛亮出生在公元181年,比刘备足足小了20岁。即便是诸葛亮再有才,按常理来说,以刘备这样的身份会去“三顾茅庐”求诸葛亮的定国之策吗?显然不会,但事实却是刘备去了!这就是有点说不通了,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诸葛亮给刘备“下套”,让他“三顾茅庐”。

 

  诸葛亮隐居南阳,怀才而不遇良主,他洞悉局势,也深知天下大事久分必合,三分天下就是其中的关键一步。当时孙权据江东之势,内有张昭,外有周瑜,还有自己的大哥诸葛瑾也在江东谋事;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有郭嘉许攸为其谋定天下,唯独只有这豫州牧刘皇叔,空有一腔匡扶汉室的热血,就像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悲情“勇士”,也许是这崇高的理想打动了诸葛亮,若不助刘备一臂之力,岂不枉读万卷书。

 

  但是古代的读书人大都有心高气傲的“脾气”,诸葛亮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诸葛亮就肯定不会去毛遂自荐,而刘备当然也不会屈身去拜见诸葛亮,即便是听过有这样一号人物,在刘备眼里也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所以诸葛亮就开始频繁的出游会友,并且“自比管仲、乐毅”,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自己“推销”出去,当刘备频繁的从他人口中得知,诸葛亮之才足以“经天纬地”之时,他便开始对其产生兴趣,况且刘备现在也正是缺人之时。

  按照现代的营销学,一个人只要在短时间内,看到三次同样的广告,就会激发起他想要深入了解,以及购买的欲望。

  诸葛亮不停地推销自己,很显然这营销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到位。

 

  终于有一天,刘备准备去看看这诸葛亮究竟是何方神圣。诸葛亮当然也算准了刘备不日将到卧龙岗上,于是就故意避而不见,一来增加自己的神秘感,二来也是对刘备的考验,看他是否确实是个值得辅佐的人。诸葛亮在暗,刘备在明,刘皇叔被观察得清清楚楚。

 

  刘备第一次去没见到诸葛亮,但是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诸葛亮的好友博陵崔州平,两人相谈甚欢,也让刘备对诸葛亮更加的感兴趣,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诸葛亮安排好的,于是这“二顾茅庐”也就顺理成章,这次刘备虽然还是没有见到诸葛亮,但是见到其弟诸葛均,又进一步的了解了诸葛亮此人,并且留下书信一封,自古见字如见人,诸葛亮便阅其信知其人,终于第三次诸葛亮没有避而不见,此时他们两人也早已熟悉彼此的脾性。诸葛亮这一招避免了“王婆卖瓜”的尴尬,让人更加的信服,实在是一妙计,也让刘备觉得来之不易。这时的诸葛亮也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定国之策助刘备三分天下。

 

  最后,还可以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小说都带有作者强烈的情感色彩,罗贯中据历史记载,他曾和张士诚一起参加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并一直都扮演着谋士的角色,但可惜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朱元璋,而罗贯中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他塑造的诸葛亮其实就是他自己,渴望得到赏识,能够建功立业。

  只可惜,罗贯中永远没有这个机会了!……

文章来源:历史解密坊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