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起下乡插队的日子。心里总像有个记忆的小舟在不停地荡漾,泛起了那么多如同涟漪般的美妙回忆,于是那些往事萦绕在心怀,就像潮水一样,涌向了脑海,涌向了眼前。
在那些往事中,固然有那老房东家里的热炕头,有那灰蒙蒙天色里的打早垄,有那前屯到后屯的包米地里小道,有那深夜灯光下的队委会,有那往返公社和大队之间的奔波,有那几壶浊酒伴随的尽情畅叙,还有那修水利、割庄稼、赶马车、盖房子,以及到城里出劳务。然而,我常常忆起的还是报名下乡与青年点和青年队里的那些往事记得我下乡插队的那个时候,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末期。虽然也有一些动员,但已不是那样的轰轰烈烈,上山下乡的热潮似乎就要过去。我们七一届毕业的那两年,社会已经不包分配,只好自己想办法找些差事干。我还不错,在父亲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份比较可心的工作,那是一家有着几百号人的建筑维修工程队。在那儿干了一段之后,队里见我有写写画画的特长,就让我负责搞宣传。
那时的宣传,主要是为工地写写宣传标语,出些板报,刻些钢板小报,给公司的快报提供些稿子。我原来在学校里搞过宣传,比划起这些驾轻就熟,于是我很快把宣传的氛围搞了上去,在全区的公司系统里被刮目相看。本来可以在这继续干下去,报酬也不少,可我觉得应该像那些有为的青年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施展抱负,有所作为。那时,我受身边一些兵团老知青的影响很多,他们那种志向和精神,对我熏陶感染很大。曾几何时,我在默默地追求和向往着那种境界。我终于下决心要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去奋斗一番。在我的一再鼓动下,父亲怀着沉甸甸的心情,到厂里为我去青年点插队报了名,他还专门跑到了化家大队青年点为我了解了一番。迁完户口的那天晚上,家人聚坐在灯光下,母亲眼里含着惜别的泪水,想要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那天晚上,我们伴着昏黄的灯光,渡过了一个心绪复杂的不眠之夜。
南建公司听说我报名下乡,给予了我不少肯定和鼓励。临别的前几天,公司团组织还为我开了欢送会,批准我为共青团员。那个场面和氛围很热烈,让我感动了很多年。每次想起来,心里都觉得暖暖的。它成为了我后来人生中的一个加油站。1974年4月20日。天气响晴,锣鼓喧天。我和同伴们背着行囊,踏上了北去的列车,走进了那片长满庄稼的黑土地。从此,我在万宝化家这个天地里,一干就是四年。在这里,开启了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历程。
这段经历,我很少说过,唯恐有彰显之嫌。但是着实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积淀,我才能在艰苦的岁月里不断地陶冶自己,获得了那份难得的经历,也获得了那份闪光的荣誉。南小山是队里的一片丘陵漫岗地,十年九旱。从岗下的水沟到岗上的垄沟,得走一二百米。挑起水桶走,没有点力气是根本不行的,况且我们是第一次挑着水桶跋涉,这显然是个挑战和考验。我们刚挑起水桶时不觉怎么的,当走上土坡时,腿有些哆嗦了,等迈到垄沟里,腿吃不住劲了,再往返几次后,腿和腰都伸不直了。几趟走过来,身子就像棉花似的软了下来,肩膀被扁担压得火辣辣的,像是磨去了一层皮,想不到种地是这样的艰辛。
我经常回忆在青年队里的那些往事。那时候青年队像个大家庭,知青都是来自四面八方,这里有天津的老知青,有哈尔滨几个单位青年点的小知青,还有投亲靠友的一些新知青。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过着快乐的集体生活。
青年队成立时,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完全是从头开始创业。难忘的是,我们自己动手新建的那些房子。当时在大队的支持下,我们搞出了规划图纸,备好了砖瓦沙石,请来了邻队的木瓦匠,还从知青中选出了一些木瓦工,那些力工活自然落在了大多数知青的肩上。春耕生产结束后,我们的基建战役就打响了。挑地凿,打地基,没用半个月的功夫就干完了。往后垒砖砌墙就快了,大家干得是生龙活虎。每天早晨,知青们和打早垄的一起出工,太阳落山了一起收工。大家在工地上晒得黝黑黝黑的,就是靠着这股劲儿,四个月就把一千五百来平米的房子建起来了。
封山上梁的那一天,艳阳高照。我们买来了鞭炮,杀了猪,宰了鸡鸭鹅,备了不少酒,那气氛就跟办喜事、过大年似的,前后屯的不少人也跑来助兴,大队的干部也赶来分享喜悦。那天中午,我们个个没少喝,有些知青醉得一下午没有醒过来。刘书记是我的第一个伯乐。他发现了我,举荐了我,任用了我。我担任了副书记后,他总给我压担子,让我抓农业,让我管生产,让我解难题,整不明白的,他帮我出点子、出思路,很少求全责备。省报的那篇专访,就是他推荐写的,而且不少事是他提供给记者的。所以,我对老书记十分感激。回到城里后,我始终念记他,只要有机会就去看望他,他家里有需要我做的事情,我从不推辞。前几年看望他的时候,他已八十岁了,有些糊涂了,可他还认识我,能叫出我的头衔和名字来。过了不久,他就去世了。但是,我一直没有忘记他。
王景悦和高振禄,他俩对我的关心帮助很大。一个是大队的副书记,一个是大队“革委会”的副主任,我们都是一个班子的成员,却是两代人,是忘年交的好朋友。
夏末的夜晚,晚风轻轻吹来,感觉凉丝丝的,偶尔几片淡黄的叶子随风飘落下来,让人感到秋的来临。我坐在写字台前,借着台灯的那束明亮光线,仔细端详着昔日里和这几位故友的老照片,越看越是感慨多多。这几位故友,在我进步成长的路上,都是难得的引路人,虽然他们都走了,但我对他们感念永远。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