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海昏侯漆器现神秘符号 隐藏着奇异天象全过程

发布日期:2017-01-19

  最近,在研究海昏侯墓随葬品上的纹饰时,笔者意外地发现了一批三角形图案,图案中有大同小异的神秘的组合符号。这些图案和符号,在以往考古中极为罕见。那么,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图案特别是神秘的组合符号有什么含义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为此,笔者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写成此文,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漆器残片惊现神秘符号

 

  图1

  在海昏侯墓内棺北侧,也就是刘贺遗体的头部位置前方,出土了一件黑色贴金片漆盒,虽然已经被压变形,成为一堆残片,但闪亮的金箔贴片描绘着清晰可见的各种人物和动物(图1),引人注目的是上下边缘有两排三角形纹饰,从照片上可以看见8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都有不完全对称的神秘的几何形组合符号(图2)。相邻三角形内的组合符号排列基本相似却略有不同。

  无巧不成书,在海昏侯墓西藏阁娱乐用具库中,出土的一件贴金片漆奁(lian,音连),长方形的,有箓(lu,音录)顶,下部两道银扣边之间,也有十分相似的神秘的几何形组合符号(图3),照片上可见6个三角形,右边的四个显得明亮些,左边的两个略微灰暗些。

 

  图3

  那么,这些在不同器物上同时出现的神秘的组合符号,究竟代表着什么事物?或者表达什么意思呢?

 

  图4

  笔者用最简洁的线条,把其中最清晰的一幅图案勾画出来(图4)。经测量,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分别为22·5度,顶角为135度。比对后可以确定,照片中依稀可见的14个三角形的角度竟然完全一致!在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之间,由两条直线将其分割为三个画面,从右到左依次为:

  画面一:小三角形内,一个圆圈上面有三块分散的黑色不规则的形状,左右两边各有三条竖线。

  画面二:棱形内,一个黑色的圆球上方,有两个带黑点的小圆圈,还有两个黑色的不规则的形状,其中一个由一条黑线连接到黑球上。

  画面三:小三角形内,一个圆圈上面有一块黑色的不规则的形状,左右两边各有三条竖线。与第一幅画面相差无几,只是黑色的不规则形状一个是三小块,而另一个只有一大块。

  看来,破解神秘组合符号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等腰三角形、圆圈、黑色圆球、不规则形状和四组竖线所蕴含的实际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神秘符号竟是古代《日全食发生过程图》

  首先,我们看顶角为135度的等腰三角形,它就如同一个大屋顶。而远古时期的人们正是把地面上的天空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屋顶。民谣:“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穹庐,就是圆形的巨大屋顶。太阳、月亮、星星、云彩都笼罩在这个巨大的屋顶下面。因此,等腰三角形内的符号,应当与天空中的星象有关。这一点,在汉代画像石中屡见不鲜,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件是西王母与诸天神在一起(图5)。

 

  图5

  其次,我们把所有黑色的不规则的形状集中在一起观察,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飘浮的阴云,它们有大有小,有聚有散,有分有合。

  再次,我们再把所有圆形图案集中在一起观察,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飘浮的阴云下应该就是太阳或月亮,它们有明有暗,有圆有缺,有大有小。

  如果这个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把等腰三角形图案中的神秘组合符号,用动态的眼光,从右到左连贯起来看,就是一幅中国古代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

  画面一,是初亏图,即当日全食发生的时候,月面的边缘与日面的边缘相交的一刹那。此刻太阳虽然仍为圆盘的形状,但要开始计算日食持续的时间。

 

  画面二,从右到左依次是食既——食甚——生光图。食既,就是当阳光透过月面的边缘照射下来的时候,能够看到奇特的“贝利珠现象”。食甚,就是当月面移动到日面中心时,太阳的光芒被月亮遮去最多,也是最黑暗的时刻。生光,就是当月亮继续移动时,太阳的边缘发出一小团耀眼的光芒。

  画面三,是复圆图,即当月面完全离开日面的一刹那,太阳又恢复到圆盘的形状,此刻日全食结束。

  以上三个画面,把日全食的整个过程,用示意图的形式明确划分为五个阶段,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划分完全一致。

  在神秘的组合符号中,位于等腰三角形底部还有四组竖线,每组都有三条竖线并列刻划。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呢,还是另有与日全食相关的含义呢?

  我们知道,日食特别是日全食的发生有一个持续的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同月球影锥在地面上移动速度以及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也与观测者所处地球的位置有关。就全球范围来说,当发生日食时,如果把月亮半影开始遮掩日面的时间计算在内,日食时间的长度由初亏、食既、食甚,到生光、复圆的整个过程长达三个多小时。 这是现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而令人惊奇的是,在海昏侯墓中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也把这个时间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便是四组竖线的基本含义。

 

  图6

  汉代通行的计时单位是时辰,一天分12个时辰。比时辰小的计时单位是刻,一天分100刻。1刻就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在日食图中,每条竖线都代表1刻,三条竖线就是三刻,相当于今天的43·2分钟。根据每组竖线所对应的图示,从初亏到食既需要三刻时间,从食既到食甚也需要三刻时间,从食甚到生光还需要三刻时间,从生光到复圆仍然需要三刻时间。加起来一共需要12刻,相当于今天的172·8分钟,也就是2·88小时,接近三个小时。(图6)这个持续时间与现代观测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在计算日全食的起止时间上略有不同。这样的精确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测量能力和计时水平。

  我国是最早观测、预报和记录日食和月食的国家之一,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食的占卜。在《春秋》一书所记录的37次日食中,通过后世的计算核对,有33次是完全可靠的。世界天文学家普遍承认中国古代日食记录是可信程度最高的,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古代的日食记录就像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在帮助人们确定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海昏侯墓中发现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再次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三、图解古代的一种日食原理

  那么,如何解释《日全食发生过程图》中那些不规则形状的阴云呢?这就要从中国古代原始的、朴素的日食原理说起。

  现代科学把日食和月食这两种天象都称为交食。其中日食现象是,当月球绕地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就会挡住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就会发生日食现象。发生日食的时间必定在“朔日”,也就是农历初一。我国古代对日食发生的原理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大约在公元前20年刘向在《五经通义》中说:“日蚀者,月往蔽之。”但这种接近科学的解释并未成为社会上的主流意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反而是王充在《论衡》中提到的阴阳说。

  这种学说认为,太阳和月亮是两大发光体,都是由“气”构成的。而“气”则是有阴有阳,也就是说,在太阳和月亮中都有阴阳二“气”。在一般情况下,日月都是阳气很盛,阴气很弱,因此能够发出阳光和月光。而日食则是由于太阳中的阳气周期性地萎缩或衰退所造成的。“日蚀之变,阳弱阴强也。”“阴阳相承,彼隆此衰。”也就是说,当阳气萎缩或衰退时,阴气必然兴盛。而天空中的阴云就是阴气。它们侵入到太阳,太阳中的阳气便萎缩,于是形成了日食;它们侵入到月亮,月亮中的阳气便萎缩,于是形成了月食。

  现在看,用这种阴阳说来解释日食和月食,是不科学的,但在汉代却被人们广泛接受,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通俗地说明了日食这种复杂的天象发生的原因。海昏侯墓中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就是依据中国古代这种原始的、朴素的日食原理勾画出来的:

  画面一,是分散的阴云正向太阳的方向移动,开始侵入太阳,日食逐渐产生。

  画面二,是部分阴云已经侵入太阳,使太阳中的阳气萎缩,逐步形成了日全食。之后,阴气渐渐退出,阳气有所恢复。

  画面三,是太阳中的阳气膨胀、升腾,最后赶走了阴气,日食结束。

  海昏侯墓中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图》以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图解出古代原始的、朴素的日食原理,是一个创造,也表明了我国汉代社会是重视科学普及的。

  海昏侯墓中的其他十几个三角形图案,由于没有看到更加清晰的照片和实物,笔者不好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推测应当也是日食图或月食图或其他天象图,只不过有的是日偏食,有的是日环食;有的是月全食,有的是月偏食。这些三角形图案和其中的组合符号,有可能就是古人观测交食等天象的真实记录。

  四、有关“白蜺·日食”的神话故事

  日食和月食是古代最引人注目的天象之一,因此被世界各民族赋予宗教、信仰的含义,流传着许多神话和传说。在中国流传最广的要数“天狗食日”、“天狗吃月”一类的神话。其实,这个神话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古印度人的发明,其版权在印度。它讲的是释迦摩尼十位弟子之一的目连和他母亲的故事。唐代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原,这个神话故事也传遍了中国,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围绕着日食和月食这种异常天象,我们中国又有什么样的神话传说呢?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