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扎根基层18年的“调解”人生

发布日期:2017-06-09

  ——记密山市司法局杨木司法所所长李炳臣

  陈昊鹏  本报记者  高 洁

  编者按:乡下人的烦心事有很多被称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能把这些“鸡毛蒜皮”扯明白的人却不多。乡村干部常常被家长里短缠住手脚,有人一辈子也没找到精确的答案。读了此篇,恐怕许多惧怕“鸡毛蒜皮”的乡村干部就会自惭形秽。本篇事迹主人公——密山市杨木司法所所长李炳臣,用乡土亲情,用大爱情怀,生动地回答了这“鸡毛蒜皮”里的大责任。

  2015年,密山市司法局杨木司法所所长李炳臣被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这是杨木乡司法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先进司法所称号10年之后,又一次获得的全国至高荣誉,消息传来,乡亲们为他鼓掌,这掌声声声悦耳,阵阵鼓在了农民的心里……

  心中有爱  家长里短倾注司法“柔情”

  许多人说农村司法所是个看哭脸多,看笑脸少的苦差事。一天到晚很闹腾、很繁杂、很缠身、很憋屈,农村的事儿就像一团乱麻,想缕出个一二三,整出个四五六来,劳神费力,几天都忙不透亮儿,触动了哪根儿神经,轻则遭白眼、重则挨辱骂;农村的事儿能装一火车,张家长李家短,柴米油盐茶。为了一只鸡雏,一条水沟,一根垄,一纸承包合同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闹掰;夫妻吵架闹离婚、土地发包讨明白、债务纠纷争财产等大事都能动粗,巴掌撇子一起上。这些,一股脑儿地涌上来,让你焦头烂额,棘手难办,两眼穿花,满嘴起泡那是常事。而在李炳臣看来,农民的事儿就是这些,他们一辈子就是和这些”鸡毛蒜皮”打交道过日子的,这些看似小事的事儿,在他们那里都是大事儿——百姓的事情无小事儿,我们不管好这些小事儿可能真就会出大事。因此,从1999年至今,他一直坚守了18个年头,像个朝圣的信徒一样虔诚地坚守着。

  1999年至2009年初,他在密山镇司法所工作的那阵子,全凭着年轻火力壮,工作像一阵风,下到农户家做调解工作,清一色用脚板丈量着路程,全乡走了个遍,真是脚上沾满泥土味儿,身上熏着汗水气儿,九年多里,他调解各类纠纷800多起。

  调解纠纷  累身累心也甘愿

  2009年3月,组织上把他调到他的家乡杨木司法所工作。出于对家乡的眷恋,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硬是把病情烂在了肚子里。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更深深地懂得,杨木乡司法所是一个有业绩、有口碑的先进所,当年的老所长刘明远就是靠着亲民、吃苦、奉献、担当的精神,把杨木乡司法所打造成了全国先进司法所。这个传统,这个荣誉不能在自己手上丢掉。他下定决心要让杨木司法所的服务更真实、百姓更欢迎,牌子更亮。他用亲情真情继续为农民们操劳着。靠着一门心思投入的精神,赢得了老百姓送给他司法所的多个冠名:定争止纷的“110”;矛盾急救的“120”;冲突灭火的“119”,法律咨询的“126”;弱者维权的“315”。还有法院编外的“农家法庭”、“炕头法庭”、“路边法庭”等等,听起来声声亲切悦耳。

  坚守清贫  舍“小家”为“大家”

  李炳臣每个周一要提前一个小时离家,周五要晚一个小时回家,冬天一周不回家,回家也是两头不见太阳,冬天大烟炮,隔在了乡下,一住办公室就是十天半个月。住办公室、跑村屯、吃食堂,耐住了清贫与寂寞,也苦了妻儿。聚少离多的日子让妻子苦不堪言。妻子没工作,到处打工,还得照顾孩子,夫妻一家到现在还住在40平方米的平房里。

  他是病人,因为那一瘸一拐掩饰不了真实的身板;他又不像一个病人,因为他工作起来那坚强劲超越了常人。他用对事业的真爱,一次次地把身体上的痛苦转化成精神上的快乐。他是农民的主心骨,农民信赖他,乡亲们爱戴他,当事人敬重他。信赖他的言而有信,爱戴他的善良厚朴,敬重他的公正无私。李炳臣就是用这种坚守,写照了农村一线人民调解员的真实心声和可亲可信可爱的闪光本色。

文章来源:黑龙江法制报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