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篇

陶孝民:悠悠石碾情

发布日期:2017-05-04

 

  作者简介: 陶孝民,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教授级政工师、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八五三农场纪委书记,曾任红兴隆电厂工人、司机、机关党委 干事、工会干事、党政办公室秘书、办公室副主任、企管科长、煤矿矿长、电厂副厂长、厂长、八五二农场工会主席。

  做好本职工作时,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电力报》《黑龙江日报》《工厂管理》等报刊、电台发表新闻、小说、杂谈、论文等。作品曾荣获好新闻、好言论及征文奖,并入选《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一书,《黑龙江省农垦人才名录》一书。

  已近花甲之龄,但在记忆中,仍然残留着儿时的事。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但未忘记,反而愈来愈清晰。我出生的连队办公室后面,长着一颗高大茂密的柳树,千枝泛翠下,卧踞着一盘青色石碾。就是这盘笨重的石碾,常年累月,不知疲倦的,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骨碌骨碌向前碾转,圈出家乡人的饭碗,碾出乡亲们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扮靓偏僻连队素淡清净的光阴,为浓郁的乡村增添了多姿的风采。

 

  石碾是人工凿做的,园型的碾盘正中有凹槽,吨重圆柱形的碾砣,围着碾盘中心铁制立柱转动。从碾盘、碾砣身上不规则的凿痕中,依稀见到它的厚重情怀和先辈们艰辛岁月的痕迹。

  石碾谁凿的?哪朝哪代凿的?真的说不清楚。但在2013年去北京出差,闲暇浏览前门东路《刘老根大舞台》时,看到一个相同的石碾,但它做为文物向游人展示。说明介绍:《刘老根大舞台》原是二百多年前建筑的“阳平戏楼”改建的,在改建《刘老根大舞台》时,施工人员从三米深地下挖掘出来这盘石碾。据文物专家考证,此石碾是明代产物,属国家二级保护文物。由此推断,勤劳、勇敢、智慧的祖辈们,在明代之前就用上石碾。

  家乡这盘石碾,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在那个机械不发达的年代,石碾是连队每户必用的生活用具,那时,粮食紧缺,定量供给,每家多则七八个孩子,少则三四个,又都是长身体时期,因而,连队统分的自留地成为每家粮食的补给站,家家户户种植玉米,以缓解粮食不足的困难。秋季成熟后,便把玉米晒干,加工成大、小玉米碴或玉米面,而这盘石碾就成全队居民加工粮食的机器。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石碾旁边总是欢声笑语。大人们白天上班,孩子们推不动石碾,所以清晨和傍晚是石碾最忙碌的时刻。它如同蜗牛一样,在人们用力推动下,默默地、缓缓地前行。乡亲们很自觉,按先后顺序排队加工,加工完后,又都自觉的将碾盘杂物清扫干净。加工粮食时,彼此还相互帮助,边干活,边聊天,大人们推着碾食,孩子们抱着小猫,领着小狗,在碾旁嬉戏玩耍,有时树上的鸟儿也跳下来凑热闹,一会飞到碾盘上下觅食,一会跳到老柳树上啼鸣,好似为辛勤劳作的人们加油鼓劲,勾画出一幅邻里互动,猫喵犬吠,人与自然和睦,温暖祥和的乡村风情画面。

 

  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和两个姐姐加工玉米。父亲在机务排工作,既是拖拉机车长,又是生产技术骨干,春播、夏管、秋收、冬检,是连队不可缺失的主力,每天起早贪晚。孩童时,很少见到父亲。清晨,我还在睡梦中,父亲便起床工作去了;晚上,我已进入梦中,父亲才披星戴月地回家。因而,家庭重担都落在母亲身上。加工玉米时,两个姐姐把麻绳栓在石磨推柄上,用瘦弱肩膀在碾道上前行,母亲从后面用力推碾,并掌握推柄平衡,我围着石碾用小扫帚把碾过的玉米往中间聚拢。中途,母亲还要将玉米放在簸箕中,有规则的抖动,将玉米中糠秕拨出。用石碾加工出来的粮食,真是纯绿色,玉米碴加大粒饭豆煮出来大碴粥黄橙橙的,盛在碗里热气腾腾,散发着缕缕清香。加上小葱蘸大酱,吃起来汗流浃背,食欲倍增。尤其玉米面做的糊涂粥,金灿灿,稀溜溜,喝一口香喷喷,甜滋滋,今昔回味还鲜香满口。

 

  岁月匆匆,情也悠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石碾已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对家乡石碾情愫依旧。离开家乡已多年,那盘石碾不时在我心中转动,不知那盘石碾是否还在?不管它在否,石碾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对乡亲们的默默奉献,将永远镌刻在心中,永远走不出我的记忆。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