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篇

樊开发:永远的黑土地

发布日期:2017-03-29

 

  作者简介: 樊开发,男,土家族,1965出生于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1987年8月—1994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农管局八五四农场机关工作,被黑龙江省委授予“优秀团干”和省“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被《农垦日报》授予优秀新闻干事。

  1994年11月调广东省廉江市工作。历任廉江市《廉江报》记者、新闻部主任、副总编、总编;2006年至2010年9月,在廉江众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做策划总监;2010年10月至今,在廉江市“三旧”改造办公室和市建筑设计院工作;被评为廉江市“优秀*********员”;第二届廉江市十大优秀青年; 湛江日报社“优秀通讯员”;廉江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湛江记协好新闻奖。

  与黑有缘,与北大荒有情,一辈子,二辈子,三辈子……

  我的父母没有文化,但是根红苗壮。1956年,父亲随着十万复转官兵从抗美援朝战场转战来到黑龙江。所以,50年前,我呱呱坠地在珍宝岛附近的迎门顶子(现在的八五四农场,虎林市迎春镇)。

 

  小时候,我就知道自己黑,可是从来没有自卑过,因为没读过书的爸爸说,黑是健康,而且真真正正的是黑土地的儿子,名副其实的黑龙江黑土地的种,所以,我一直以黑为美,以黑骄傲和自豪。更为巧合和缘分地是,我与北大荒更有情缘,近乎文盲的父母居然给我起名“开发”,说是纪念开发北大荒,还寄希望我开发他们的事业和我的将来。弹指五十年,我不知道开发是否成功,也曾自嘲“吃亏了”,埋怨父母当初没有起好名字给我,要是起名“发财”不就不用那么“开发”辛苦了。直到我参加工作,为人父,我渐渐体会了“开发”的收获和含义。那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激励我从北国到南疆不停的耕耘和收获。

  有着父辈的拓荒血脉,我长大了。儿时非常自豪,因为我的父辈胸怀祖国,肩负重任,脱下戎装,“屯垦戍边”,把昔日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那时候年少淳朴的我不懂“拼爹”,但是周围农村的人们羡慕我们农垦人有学校、医院,还有白面馒头,过节日杀猪分肉,有工作工资,还有聚餐,游艺晚会……着实让我自豪,我是北大荒子弟!我有一个第一代拓荒人的“亲爹”。

  渐渐的,我似懂非懂长大了,依稀记得,印象深刻的是家乡的那口老钟,在连队中央办公室门前的老榆树上。那时候电力紧张,连队夜晚经常停电,家中一盏昏暗的马灯还有简易的一只瓷碗放入猪油、羊油就成了“洋灯”。开会、上工、抢场、救火……一切都听钟声指挥。让孩提的我们最开心的事就是听到老钟响起,“吴大炮”爷爷嘶哑的吼着:“在连部看电影啦!”我们一帮小伙伴,不约而同的鱼跃欢呼,撒丫子地向连部狂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老榆树上多了两只高音喇叭,把老钟“盖”了。开会,学习、安排工作,连队干部扯开喉咙成了“播音员”。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大屏幕彩电,安装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网,有了自办节目。播出农业科技专题,连队好人好事等等。连队干部时不时在在电视里露面,成了“电视明星”。先富起来的人家也成了致富讲座的“主角”。

  从老钟、高音喇叭、闭路电视到有线宽带,传播的手段变了,乡亲们的生活方式也变了,只有老钟还挂在老榆树上,默默地注视着家乡的今天和明天。这个儿时的记忆和时代的变迁,我把它记录和整理,发表在2002年10月 20日《人民日报》一版《今日谈》“从身边看变化”专栏上。

  再后来。改革开放之初,我荣幸考入大学。毕业之际,我毫不犹豫地向生我养我的八五四农场递交了返回家乡图志报恩的申请。

 

  我是幸运的,被分配到农场宣传部工作。做新闻干事的三年,是充满汗水、泪水和收获的三年。年少气壮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却缺少方法的引领。骑着单车几十公里,在雪地里推着单车去采访,狂风夹着沙雪打在脸上,哭泣着想着放弃,真真正正想起父母第一代拓荒人踏沼泽、搭马架、冰天雪地战严寒、打江山,我挺过来了。农场宣传部连续三年荣获北大荒日报社宣传报道前十名,自己也荣登农场宣传干事发稿前十甲。最幸运的是我被农场党委提拔为农场团委书记。秉承父辈“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我与团干部一起并肩战斗,践行了“我为党旗增光彩,我为团旗添光辉”的誓言。农场团委荣获省先进团委,我本人也荣幸获得省先进团干部殊荣。

  离开农场的二十年间,我没有丢弃北大荒父辈的本色,用黑土地孕育、养育我的大荒人情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广东廉江市廉江报社,凭着父辈第一代拓荒人的坚毅、执着的北大荒精神的熏陶,我历任记者、新闻部主任、副总编、总编,并加盟南方报业集团记者行列。北大荒精神的感召,我一如既往,勇敢前行!被评为廉江市“优秀*********员”;第二届廉江市十大优秀青年。

  几次踏回魂牵梦绕的黑土地,闻着黑土的芳香,捧起金黄的麦穗,坐上现代化的大马力机车驰骋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富裕农垦、幸福家园”的画卷在脑海里久久回放。农垦人的梦,因为根植于农垦厚重的历史而更有魅力,因为汲取了农垦精神的滋养而更加绚烂。

  五十知天命,一生“大荒”情。不论天涯海角,不论南疆北国,走到哪里我心永远是“黑土地”、“农垦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